English

关于博点和博导的一些思考

1998-03-17 来源:光明日报 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 石钟慈 我有话说

80年代初建立学位制,一批批年轻有为的大学生,硕士生和博士生在我国土地上脱颖而出,改革开放给知识分子带来了春天。

80年代,博点和博导没有限额,评选标准主要是申请单位和个人的学术水平,够格的一般都能评上。90年代以来,由于博点和博导已经有了相当数量,所以对每个一级学科的新增点规定了限额,同时,对一些已有较多博点的单位实行博导自评制,目的是想淡化博导。

通过近几年的实践,看来这种“双轨制”的评选方法:规定限额和实行自评,都有一些副作用,甚至产生不良的影响。

其一曰“严”。由于每次评选事先规定了新增二级学科博点限额,而且数量极少,许多申请单位不得其门而入,不是望“博”兴叹,就是旁门左道应运而生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6年数学组的评选。规定整个数学学科新增二个博点:一是应用数学,一是基础数学。应用数学博点申请单位达24个之多,一个点实在太少。经过反复评审,只有一个入围,其余的只好忍痛割爱。基础数学方面申请单位有六个。由于得票最多二家势均力敌,都不超过2/3多数,结果会上未能决出雌雄。应该说,近年来原来力量较弱的一些高校,由于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人才,实力增强,已具备博点条件,这是十分可喜的,但因为限额太紧,他们很难得到新的博点。事实上,有没有博点,评不评上博导,对高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是关系重要的,它几乎成了一根指挥棒。因为现在的许多政策都跟博点和博导紧密挂钩。难怪一到评选年,一些院校领导到处登门拜访,上到学位办,下到评委,甚至派专人坐镇评选会场所在地。

其二曰“宽”。一些自评单位,由于标准掌握宽严不同,结果出现一些所谓的“博导”,他们的水平不敢恭维,甚至不能跟那些正在为博点艰苦奋斗的学校中一些优秀教师相比。

这种一严一宽的双轨制博导评选方式,看来没有达到淡化博导的初衷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